关于印发《天长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04-20 10:20
    【字体:打印

    各学校,局机关各股室、直属事业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天长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天长市教育体育局  天长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3年4月20日

    天长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天长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建设天长市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依据国家、省、滁州市和《天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天长教育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天长教育事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滁州市决策部署,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不动摇,教育事业发展成效显著,为教育强县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教育优先战略全面落实

    “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强化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加强,成立中共天长市委教育体育工作委员会,81个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达标率为100%,其中示范性基层党组织22个,形成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格局。荣获第三届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县,天长市教育体育局在2017年荣获天长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突出贡献奖”。全市教育投入持续加大,财政教育经费累计投入总计56.2亿元,每年增幅均在12%以上,高于当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各类学校生均教育事业费和生均公用经费均实现增长且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新增中小学10所,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5所,日益满足人民群众入学需求。教育发展连续三年在滁州市县域经济考核中居第一位,教育工作连续四年在滁州市考核中被评为先进。

    2.教育治理体系日臻完善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推动下,全市坚定不移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学校办学活力得到激发。推进干部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年轻干部选拔培养、中层干部副职聘任等制度,“比选择优”5名年轻校级干部。实施校长职级制改革,聘任200多名校级干部。推动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每年根据学校实际需求,对教职工编制进行动态调整,每年安排交流校长和教师数均超过符合交流总数的10%,分流超编学校富余学科教师442人,实施幼儿教师员额制招聘办法,解决幼儿教师不足。多举措保障校园安全工作,全市公办中小学、幼儿园配备了专职保安员,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全部安装“一键式”报警设备。所有学校食堂实行“明厨亮灶”工程并接入市教育体育局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监控平台,学校所有部位全部接入公安局监控平台。教育督导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共划设为八个督学责任区,责任督学对全市各类学校和幼儿园开展常态化专项督查,荣获安徽省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

    3.教育普及水平明显提升

    “十三五”期间,统筹发展各类教育事业,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4%,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50.3%,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1.3%,“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得到缓解。扎实推进省民生工程暨校舍维修改造工程、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学校布局更加优化,满足人民群众就近入学需求,全面消除大校额和大班额,全市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100%、巩固率保持在99%。优化普通高中教育布局,仁和中学和铜城中学先后停止招生,新建天长二中投入使用,同时启动炳辉中学迁址新建工作。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5%以上,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连续多年位居滁州市前列,2018年天长市教育体育局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空军政治工作部和安徽省招委表彰招飞工作“先进单位”。推动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全市职普比始终保持在47:53,获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天长工业学校完成了总投资7400万元的二期工程建设,通过安徽省中等专业学校办学水平评估B类学校认定,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成绩位居全省同类学校第二,在国赛中多次获奖,其中王杰同学在焊接技术项目国赛中夺得第一名,填补了该项目安徽省空白,连续四年对口高考成绩在全省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新建益智九年制学校投入使用,通过特教学校就读、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全市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5.7%。

    4.教师队伍素质支撑有力

    “十三五”期间,全市通过招录、引进和调动等方式招录新教师646名。截至2020年底,全市有专任教师4830人,较“十二五”期末增加380人。全市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1917人,占比93.4%,比“十二五”、期末提高了25%;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1378人,占比88.56%,比“十二五”期末提高了20%;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职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其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为81.4%。共有647名教师晋升为高级教师,1318名教师晋升为一级教师,4名教师晋升为正高级教师,6名被评为安徽省特级教师。共有2100多名教师荣获各级各类荣誉,其中安徽省最美教师2名,安徽省模范教师1名,安徽省优秀教师3名,滁州市最美教师12名,天长市最美教师30名,获得国家先进集体称号1个。

    5.教育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十三五”期间,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师生及家长所难所盼。在滁州市率先实行义务教育办学经费地方补助和免收簿本费,投入4400万元实现义务教育全免费。投入4000万元提前两年建立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制度,生均高于省定标准200元。健全幼儿到大

    学入学资助体系,累计发放1.15亿元资助金和高中阶段免学费资金,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圆满完成对接萧县教育帮扶工作。投入2500余万元加强中小学现代教育装备配备及管理应用,投入9000余万元建设智慧课堂系统115套,智慧教育逐步推广。组织实施课后延时服务教育惠民工程,缓解家长接送难题。

    (二)主要挑战

    1.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与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存在差距

    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差距依然存在,面对城镇化发展趋势,农村人口向市区聚集,市区学位需求逐年激增,市区学位供给压力仍然较大,县域内学校间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差异有待进一步缩小,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短板亟待补齐,资金需求缺口较大。公办幼儿园占全市幼儿园的数量较少,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较难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幼儿教师编制非常紧缺,亟需增加幼儿教师编制以满足幼儿园教学工作。优质高中资源仍不充足,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工作有待加强。

    2.教师队伍建设与优质教育发展要求存在差距

    教师队伍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师学段结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师管理机制改革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老龄化问题突出,对接受和更新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存在困难。学科教师的结构不合理,体育、美术、音乐、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实践、劳动教育等学科专任教师不足,农村学校教师存在专业不对口和一名教师承担几门课程问题。特殊教育教师短缺导致送教上门与日常教学无法兼顾,幼儿园部分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同时存在本科以上学历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招录困难。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和文化课教师的进人渠道单一,导致部分急需教师补充困难,缺乏对高技能人才扶持政策。教师队伍总体超编和结构性缺编并存,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教师编制没有独立,无法满足教育发展需要,教师编制管理机制亟需改革。

    3.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存在差距

    职业教育存在缺乏办学自主权、职业教育特有的办学政策有待落实、学校办学基础设施不足、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动力不足、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天长工业学校办学层次偏低,中职教育不能满足天长经济社会发展,亟需建立中高职一体化和职校一体化办学模式。

    4.教育治理效能与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存在差距

    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教育的工作机制还不健全,对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和从严治理力度还需加强,在职教师有偿家教等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办学自主权落实还不充分,学校及教师教学任务以外的工作负担仍然较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仍然较大,科学的教育质量导向还需进一步强化,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有待健全,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教育评价的机制还有待完善。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安徽作出的系列讲话指示批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为目标,打造教育现代化天长品牌,为全力打造南京都市圈现代产业集聚发展新高地、长三角地区省际科教融合创新示范地、全国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创新样板地,实现全国百强争优、长三角达到人均、全省冲刺前三的“113”战略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着力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坚强阵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为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深入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推动教育更加公平、更有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3.坚持新发展理念

    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教育事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4.坚持优先发展

    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先手棋,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谋教育就是谋未来的理念,把教育投入作为重点投入,在全市现代化建设全局中超前规划、优先发展。

    5.坚持对外开放

    坚定不移加快和扩大对外开放,坚定不移融入长三角教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推动教育对外开放从规模向质量转化,从速度向实效转化,从广度向深度转化。

    6.坚持系统观念

    坚定不移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和各类教育发展,抓重点,强弱项,补齐教育发展短板,实现教育事业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高质量教育体系基本建成,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与人民群众需求较好适配,各类教育保持协调均衡发展,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教育高质量发展形成“天长经验”和“天长品牌”。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和全省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

    1.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学前教育有效保障,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高水平普及,职业教育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柱产业、新兴产业转型升级,天长工业学校通过安徽省中等专业学校办学水平评估A类学校认定,向举办高职学院方向努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牛湖校区、泛美航空大学城达到相应的办学规模。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更加完善,学习型社会建设迈上新台阶。

    2.教育供给充分适配

    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经费投入、师资配备、教育教学设备等要素保障更为充分,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公办幼儿园数量大幅增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有效推进,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特殊教育能力进一步提升。

    3.教育品质加快提升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更加健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更加完善,素质教育导向的教育环境逐步优化,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教师教书育人素质进一步提高,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基本形成。

    4.教育活力全面激发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持续推进,教育督导职能有效发挥,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和决策施政的科学化、民主化、精细化水平显著提高,现代学校制度全面建立,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效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进一步形成。

    5.教育服务更富实效

    教育布局结构与人口变化、城镇化建设等实现协调发展,社会关注的突出问题有效破解,教育服务天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广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能力显著增强。

     1 天长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

     

    指标

    单位

    2025年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

    100

    义务教育巩固率

    %

    >99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

    >99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

    %

    >90

    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

    %

    >70

    乡村、城镇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覆盖率

    %

    100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

    %

    >90

    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

    %

    85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强化党建引领教育发展

    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强化党对教育工作的引领,将党的领导、党的建设贯穿办学治校、立德树人全过程,履行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充分发挥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得到贯彻落实,使学校党组织成为教书育人的坚强战斗堡垒。

    (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自觉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健全完善教育工作领导机构,进一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建立健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入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联系学校和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等制度。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及时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体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学生头脑。

    (二)激发干部队伍活力

    坚持好干部标准,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敢于担当、作用突出的党员干部队伍,选优配强学校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政正职。加强对中小学、民办学校党建工作的分类精准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落实学校党建工作队伍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每年对学校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党务工作者队伍进行培训,实施干部能力素质提升计划,完善干部队伍年度考核制度,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三)提高基层党建质量

    提升党建工作引领力,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重要思想为指引,突出政治功能,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实施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提升党建工作凝聚力,健全基层学校组织体系,优化组织设置,坚持党的建设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同谋划、同开展,实现机制、制度和工作的有机衔接。提升班子建设战斗力,制定年度工作目标,落实班子成员最少1个联系点制度,深入了解各联系点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和工作情况,不断探索抓党建促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提升党建工作推动力,积极开展“六亮”行动,推动党建工作走在前、作表率,打造具有教体特色、学校特色的党建品牌;开展“主题党日”,重温入党誓词;从严从实开展党内组织生活,提高“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各项制度质量;从

    严加强党性教育,规范发展党员工作,深化党员志愿服务等。

    创新工作措施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健全双培养机制,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科研骨干,扎实推进“党员名师工程”;培养一批德才兼备、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的优秀年轻干部,来满足局机关和学校领导班子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深入实施“局机关年轻干部AB岗工程”和“8022工程”等;努力构建基层党组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党建工作新格局,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党组织及广大党员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开展“校企共建工程”;认真贯彻从严治党要求,切实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全面提升党员队伍建设质量,探索开展党员“先锋积分”管理。

    专栏1  基层党建质量提升工程

    健全发挥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作用的体制机制,确保党 组织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 落实的领导职责,到2025年,实现县域内符合条件的中小 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全覆盖。积极探索年轻干部培 养机制,及时让优秀年轻干部得到快速成长,持续推进实施年轻干部成长工程。

    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五育并举,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推进德育工作一体化发展

    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推进,突出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把立德树人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课外活动全过程,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综合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终身教育各领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全面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加强中国历史特别是“四史”教育。推动中华经典诵读和文化传承,着力培养青少年家国情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中小学、幼儿园课程育人主渠道建设,强化课程育人功能。在中小学各学科、幼儿园各领域教育教学工作中渗透思政要求,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教材内容的有效融通,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发挥育人功效。进一步提升广大教师育人的意识与能力,健全完善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法治意识养成。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发挥价值引领作用。丰富学校国家安全和国防教育内容,充分发挥国防教育综合育人功能,提升青少年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

    (二)全面提升智育水平

    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上好每一堂课,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业质量标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科学教育和实验教学,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定期开展聚焦课堂教学质量的主题活动,培育、遴选和推广优秀教学模式、教学案例。加强教学管理,指导学校形成教学管理特色,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加强监测和督导,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坚决防止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建立学习有困难学生帮扶制度。

    (三)加强和改进体育和健康教育

    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将促进学生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美育和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不断拓宽课程领域,逐步增加课时,丰富课程内容,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因地制宜开展传统体育教学,探索富有天长特色的校园篮球发展模式。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组建体育兴趣小组、社团和俱乐部,健全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合理安排校外体育活动时间,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不少于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加大力度,家校联动做好青少年儿童近视综合防控工作。保障学生充足睡眠时间,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心理危机干预联动机制。

    (四)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

    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育人模式。构建学段有机衔接,课内课外深度融合的美育体系,开足开齐美育课,丰富美育实践体验,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确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将艺术素质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整体推进各类学校美育发展,加强分类指导,鼓励特色发展,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美育发展新局面。加强美育社会资源供给,结合天长地方文化设立艺术特色课程,按照“一校一策”完成校园文化建设。

    (五)全面加强劳动教育

    提升学生劳动素养,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培养必备劳动能力和积极劳动精神,养成良好劳动习惯。构建学科教学和校园文化相融合、家庭和社会相衔接的综合劳动、实践育人机制。设立中小学劳动周与劳动清单,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落实国家各学段劳动教育大纲,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建立政府统筹规划配置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资源的机制,满足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

    专栏2  时代新人培育工程

    ◆德育铸魂行动。加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力度,全面开展升国旗唱国歌等主题教育,组织开展“开学第一课”“十八岁成人仪式”以及时代楷模、道德模范、大国工匠、江淮工匠进校园等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扎实推进仪式教育、养成教育、校园文化、劳动创造等“四个系列”主题德育活动。完善以“美在身边”为主题的思想心灵美、语言行为美、劳动创新美等“三美”德育体系。推进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少年官、运动场等德育平台建设工程。

    ◆智育提质行动。引导学生“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提升 学生阅读素养。从严控制考试次数,优化考试内容,切实减轻学生过 重学业负担。宣传普及家庭教育正确理念和科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后服务水平。

    ◆体教融合行动。建立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 的中小学体育竞赛体系。培养学生具备2项体育特长兴趣。至少开展 5个以上体育特色项目,打造一批体育特色学校。实施视力健康教育 促进、阳光体育运动促进、心理辅导促进、视力健康综合干预、家校 联动等重大工程。开展平衡膳食校园健康促进行动。每所中小学配备至少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

    ◆美育熏陶行动。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广泛开展美育活动。探 索建立艺术素质测评体系,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开展 高雅艺术、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到2025年,培育一批美育名师,建立一批美育特色学校。

    ◆劳动促进行动。根据各学段特点,在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 课程,确保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推动家庭劳动日常 化,确保中小学生家庭劳动时间,小学1至2年级每周不少于1小时, 其他年级每周不少于2小时,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培育一批劳动教育特色示范校。

    五、推进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

    完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提升学前教育保教水平,强化学前教育质量监管,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的需求。

    1.完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

    根据全市现有人口、新生人口变化情况,结合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人口流动等因素,深入分析学前教育阶段生源人口总规模,研判城乡人口流动变化趋势,精准预测幼儿园学位分布及需求状况,有序扩大学前教育办学规模,切实满足适龄幼儿接受教育需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积极引导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规范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使用,及时办成公办幼儿园。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共同监督的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优化公办学前教育组织架构,探索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模式和公民办网格组管理模式。以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惠普及县工作为契机,推进普惠性幼儿园扩容工程和农村幼儿园补短提升工程,将普惠性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落实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拨款水平。

    2.提升学前教育保教水平

    规范办园行为,完善幼儿园动态监管机制,完善年检制度。改善办园条件,提升办园内涵,为幼儿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推动幼儿园上等级提水平。开展薄弱幼儿园升级达标活动,改造幼儿园园舍条件,确保玩教具和书籍配备达到规定要求。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全面提升幼儿园卫生保健、师幼互动、家园合作、课程管理等教育过程的保教质量。以课程与教学改革引领学前教育教学研究,加强与高校、优质教师培训机构的资源合作,提升教师保教水平。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落实科学保教要求,杜绝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有条件的优质幼儿园有序实施省暖民心安心托幼行动,探索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着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幼儿园在周一至周五下午放学后提供延时服务。

    3.强化学前教育质量监管

    加强教育部门学前教育管理力量,建设与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监管任务相适应的专业化管理队伍。在全市各类幼儿园开展教育质量评价工作,完善办园质量评估标准,健全分级分类评估体系,定期公布评估结果。建立科学导向,着重加强对师资配备、保教过程和幼儿园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评估,促进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管理有序进行。注重幼儿发展性评价,实施科学保教。完善幼儿园基本信息备案及公示制度,建立幼儿园信息数据库,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专栏3  学前教育提质工程

    ◆幼儿园新建改扩建工程。持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新建、改扩建一批幼儿园。改扩建二幼东园、城南幼儿园,新建二幼 南园(宝龙广场附近)、二幼北园、奥体中心幼儿园、兴业幼儿园、 平安路幼儿园、高新区二幼、高铁新区幼儿园、天宁路幼儿园、上 城风景幼儿园、城西小区配套幼儿园、金牛湖恒大幼儿园、秦栏镇 第二幼儿园、金牛湖幼儿园,永福幼儿园(安置六区幼儿园)、天佳路幼儿园、天玺幼儿园。

    ◆保教水平提升工程。充分利用空置厂房、公共服务设施、中 小学闲置校舍等举办公办园,鼓励支持有实力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租 赁或收购优质民办幼儿园,举办成公办幼儿园,强化措施,支持公 办幼儿园参加省、滁州市特一类幼儿园评选。每个乡镇原则上至少 办好一所标准化的公办中心园。撤销规模较小的高庙幼儿园、桥湾 幼儿园、龙岗幼儿园等社区公办幼儿园。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扩大农村地区、薄弱地区、新增人口集中地区公办和普惠性资源。坚决破除幼儿园大班额现象, 提升幼儿园保教水平。到2025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10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0%以上,其中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70%以上。


    (二)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以提高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为根本目标,多举措均衡义务教育优质学位供给,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特殊教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增加优质学位供给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坚持“划片、免试、就近”入学原则,着力优化城乡中小学布局,增加优质学位供给。进一步推进学校资源整合、布局调整工作,完成石梁九年制学校小学部、同心小学、同心初中等重点工程建设;改扩建炳辉小学、第二小学、西湖小学、广陵小学、实验小学、汊涧小学、天长四小、十八集初中、天长三中。新建天宁小学、高新区二小、金牛湖小学、金牛湖初中、天宁初中,持续增强学位容纳能力。落实新建居住区配套学校建设制度,加快新兴人口聚集区学校建设,合理有序扩大城镇学校优质学位供给。发挥优质学校示范辐射作用,成立城乡教育联合体,联合体内城乡学校教学资源共享,带动乡村学校质量提升。完善强校带弱校、集团办学、城乡对口支援等办学机制,实现城乡学校共同发展,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

    2.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

    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加大教育经费倾斜力度,优先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统一城乡中小学校舍建设、教师编制、基本装备配置标准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设备更新、完善的补充机制,通过开展设备管理使用培训、强化督查,提高设备使用效率。探索建立镇学区管委会,统筹调配各学校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完成中心城区学校提质改造工程,加强乡村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逐步调整小规模学校布局。全面推进集团化办学,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辐射,深入推进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与乡村中小学紧密衔接,实行一体化管理,提升义务教育服务水平。积极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进一步扩大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面,加快构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格局,率先在全省实现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入优质均衡行列。

    3.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遵循教育规律、创新教育方法,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构建全面培养体系。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基于学科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探究式、项目化、合作式学习,推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现代化,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强学生社会综合实践,丰富学生课内外活动。落实“双减”政策,全面压减学生作业总量,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推进特色学校创建工作,按照“成熟一所、申报一所、评估一所、通过一所、挂牌一所”的原则,逐步形成“一校一特色、一生一特长”的内涵发展新模式,努力打造在省、市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品牌。加强教研工作,重视市教科研中心、片教科研中心和学校三级教研网络的建设,要充分发挥片教科研中心的纽带作用。支持和鼓励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合作,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落实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探索教育评价融合制度、学校考核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新办法、新途径。建立健全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和反馈改进机制,全面促进全市义务教育质量提升。

    4.推动特殊教育全面融合

    加快推进益智九年制学校标准化建设,引导全市残疾儿童少年有序入学。建立和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的特殊教育体系,全面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通过健全特殊教育制度、配齐人员队伍、落实专项资金等举措,构建以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医教结合课程体系,注重职业教育与劳动技能课程的有序衔接,在实践中为特殊学生提供终身发展所需的教育。加强专业人员的配备,加大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探索建立特殊学校与普通学校教师合理流动与交流机制,鼓励结对跟岗培训和教学科研活动,促进特殊教育融合发展。

    专栏4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程

    ◆教育布局调整工程。逐步撤销大圹九年制、高庙九年制、桥湾 九年制学校、界牌九年制学校、于洼九年制学校、坝田九年制学校、 龙集九年制学校等小规模社区学校,其他社区学校根据办学规模缩减情况实行停招制度,稳妥推进布局调整。

    ◆办学条件提升工程。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联盟实现全覆盖,提高优质教育资源体量和辐射能力。改善全市中小学教室照明条件,更新、添置学生课桌椅,切实改善学生学习条件。保证学生直饮水安全,新建、改扩建学校厕所,改善卫生条件,为学生创造卫生环保的学习生活环境。对标优化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运动场(馆)面积、骨干教师和音体美学科教师配备等生均指标,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依据《安徽省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指南(试行)》和《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食堂管理办法(试行)》建设学校食堂,进一步改进学校食堂硬件条件,或加强配餐学校保障和监管工作。全市特殊教育医教结合水平不断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6%。


    (三)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

    以学校标准化建设为基础,以育人方式改革为重点,不断丰富高中教育类型,持续加强普通高中内涵建设,促进天长市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多样发展。

    1.推进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

    实施普通高中提升计划,加强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完成天长中学二期工程、炳辉中学(高中部)的搬迁和关塘中学(高中部)的提档升级工程,均衡配置师资,满足高中特色办学需求。允许社会资源参与,在金牛湖新区新建一所普通高中。整合铜城中学和铜城二中,加强高中办学分类指导和条件资源差异化配置,建设一批灵活多样、特色鲜明、充分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的优质特色普通高中。通过特色课程建设、优势学科建设、精准教学等途径,逐步建立特色高中的孵化、创建和评估机制,促进高中教育从分层向分类转型,形成高中学校多样化发展,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教育格局。加强普通高中与普通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合作,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职业生涯教育和高质量职业体验。

    2.加强普通高中内涵建设

    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形成品牌学校引领、办学特色鲜明、课程丰富多样的优质发展新局面,全面满足学生接受优质教育需求。推动高中学校课程改革,着力构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特色课程等课程体系,全面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发挥名校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推进拔尖人才培养。创新教学方式,扎实推进个性化选课、“走班制”教学、生涯规划辅导。因地制宜打造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着力拓宽实践渠道。加快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凝练具有天长地域特色的课程文化,着力构建现代化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学业质量。健全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强化教研、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全面提升高中教学质量。着力培育课程有特色、教学改革有亮点、人才培养有创新、教学质量有保障的优质高中。

    推进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深化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化对学生爱国情怀、遵纪守法、创新思维、体质达标、审美能力、劳动实践等方面的评价。落实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发展素质教育、转变育人方式的重要制度,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制度。探索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基础教育和高考招生录取工作的有效衔接,落实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

    专栏5 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多样发展工程

    持续探索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机制,培育一批涉及科技、人文、体艺、综合等不同办学特色的在全市起示范作用的现代化普通高中学校。支持普通高中校舍改扩建、配置图书和教学仪器设备以及体育运动场等附属设施建设,完善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和社团活动室等高中功能室建设。鼓励普通高中与企业、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一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验基地。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更加适应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需求,普通高中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升。


    (四)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

    以就业为导向,建设与天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职教体系。突出天长职业教育特色,发挥天长职教优势,深入推进天长职教改革创新。

    1.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优化教育结构,科学配置教育资源,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持续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内涵,以“中职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工作为契机,加强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完成天长工业学校四期和五期工程建设,支持天长工业学校争创全省一流中职学校,通过安徽省中职学校办学水平A类评估验收,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支持天长工业学校设立高职专业学院,争创高职院校,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促进职业教育“三教”改革

    系统推进职业教育“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管理队伍,加强职业学校管理干部培训,健全完善中职学校职称评聘和分配制度等办法,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管理队伍和师资团队。构建“学校自主实施”管理机制,提升天长工业学校教师“双师”素质,打造一支“金牌教练”团队,确保每年技能大赛国赛奖牌数和对口升学录取人数位列省内第一方阵。落实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

    3.深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探索建立具有天长特色,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打造校企一体化特色育人机制。深度参与产业协作分工,加强与长三角发达地区对接交流,推动建立与各地产业合作中心、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等的战略合作关系和利益共享机制,主动承接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

    4.扩大职业教育开放融合

    扩大职业教育开放合作,积极融入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积极承接长三角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人才订单培养,不断深化教学链、实习链、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等方面合作。适应天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支持天长工业学校统筹推进“走出去”“引进来”,深度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协作,加快推进天长泛美职业学校建设,为金牛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专栏6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工程

    天长工业学校完成四期和五期工程建设,在通过安徽省中职学校办学水平A类评估验收的基础上,将优质专业升格为高职层次专业;支持天长工业学校设立高职专业学院、争创高职院校。建设2至3个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技能公园”“技能体验馆”“技能服务站”。到2025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85%。


    (五)推动终身教育服务全民发展

    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为主要目标,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提升终身教育品质,加快建设学习型城市。

    1.完善终身教育制度建设

    支持天长市广播电视大学转型为天长市开放大学,建设安徽省学分银行天长分中心,使各类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有效衔接,逐步形成各类学习成果的登记、认证、评估与转换机制,促进不同类型教育成果互为认同和转换。构建丰富多样的终身教育形式,重点做好适应形势变化、胜任工作需要的、持续性的成人教育。促进学习资源开放共享,加强终身学习网站、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等公共学习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对农村地区现代远程教育的服务与支持。

    2.推进社区教育协调发展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健全“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加强社区教育机构建设,开展多样化的社区教育活动,完善社区教育协商、合作机制,社区大学挂牌率达到100%。加快推进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等,主动适应社区居民需求。加强资源整合,引导职业学校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家庭、社区教育,推动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改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挥社区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

    3.深化老年教育发展内涵

    积极发展社区老年教育,推动市社区大学举办“老年开放大学”,建立覆盖县(市、区)、街道(镇)、社区(村)的老年开放大学教学网络。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与方式,方便老年人就近学习。深化老年教育发展内涵,建立一批示范性镇老年人学习场所,开设实用性强、体验感好的老年课程,提高老年教育的参与率和满意度。进一步将老年教育纳入工作绩效考核,加强老年教育制度和标准建设,实施老年大学改扩建工程。

    4.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

    认真落实终身教育法律法规,开展学习型城市项目监测工作,推动天长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拓展学习型城市建设项目内容,探索开展面向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面向城市失业、待业人员和特殊人群的培训服务,面向新市民的学历提升教育等,全面建设“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城市。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广泛开展学习型镇(街道)、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等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多种方式调动全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型城市建设水平。

    专栏7 终身教育推进工程

    落实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建立安徽省学分银行天长分中心和个人学习账号。实施老年大学改扩建工程,建立8-10所示范性镇老年人学习场所。开展面向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开展面向城市失业、待业人员和特殊人群的培训服务,开展面向新市民的学历提升教育。


    (六)推进智慧教育助力教育发展

    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到2025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同时逐步实现智慧教学,打造智慧高效的课堂教学,促进智慧学习,提高学习成效,强化智慧管理,推进教育教学管理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搭建学校生活服务新体系,创设智慧生活环境,融合智慧文化新载体,开展智慧文化活动。以“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生活、智慧文化”为主要内容,以人才队伍和基础环境建设为支撑,构建“5项基本功能+2项支撑条件”的智慧学校结构,推动信息技术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方位应用,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智慧学校生态体系。

    1.优化智慧教育基础环境

    加快推进全市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工作,完成全市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任务,逐步实现装备配备标准化、管理信息化和使用常态化。积极实施教育信息化环境提升工程,更新学校已达使用年限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及其他教育信息化基础装备。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作为学校教学资源配置的重要内容,鼓励学校、教师、学习者和社会共同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并形成体系。综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围绕课程改革需求,建设在线智能教室、创新实验室和智能学科教室等智能学习空间,构建交互协作、资源共享的虚实一体学习平台。

    2.推动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迈进,积极利用新技术、新装备为教育改革发展赋能,拓展学习空间,改进、创新教学方式,重塑教育新生态,促进数字化、智能化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变革。鼓励学校和教师密切结合学校传统和学科特点,开发互联网视野下的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打破学科界限,开展综合课程、主题课程、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课程等跨学科、融合性课程教学的探究。推动网络、智能环境下的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移动学习等学习新方式的开展。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平台、智能终端,创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环境。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3.推进教育智能化管理与服务

    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与服务的水平,制定地方教育数据资源管理办法,实现教育基础数据互通、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升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支撑教育业务管理、决策支持、监测评价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做好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工作。

    专栏 8中小学智慧教育工程

    ◆实施教育新基建统筹布局工程。加快推进5G、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推广应用,启动“人工智能+教育”在智慧教室、在线学习平台、教学管理等领域创新应用。到2025年,全市100%的中小学实现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赋能和智能化改造。

    ◆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构建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鼓励中小学校与国内外名校名师深入开展线上交流合作,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

    ◆构建“互联网+”协作研训科研新模式。整合教研、师训部门的专业力量,通过云教研、云师训等线上技术支持,形成任务捆绑、任务认领、骨干领衔、全员参与、定时教研等研训新范式,推进实现教研、师训的全天候、全参与、全覆盖、零距离,发挥团队线上研训协作性,促进深度学习。

    ◆优化“互联网+”教育政务服务。深化教育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加快管理流程优化再造,提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过程精细化,提高教育管理和服务水平。创新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运营模式,推动教育数字化应用设计、建设、运维、评价等工作的规范化、市场化、多元化。


    (七)促进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规范民办力量举办教育,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落实好非营利性与营利性民办学校差别化扶持政策,科学分类管理,遏制过度逐利行为。提升民办学校师资水平,提高民办教育质量。落实校外培训机构专项督查和深度治理行动,促进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有序发展。

    1.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

    按照国家对民办教育分类管理的实施要求,稳步推进学校分类管理“一校一策”,通过清产核资、转型补偿、差别扶持、加强监管等方式,推进学校分类登记、分类管理,实施差别化扶持政策,促进营利性学校和非营利性学校协同优质发展。完善《天长市教体系统联系片工作制度》,动态调整责任督学和包保责任人,提高民办教育治理能力。加大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指导、扶持、监管力度,确保“降价不降质”,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纳入常规审计范围,对财务管理不规范、保教质量不高、群众反响较大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依法依规核减补助资金。

    2.维护民办学校教师权益

    探索学校、个人、政府合理分担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障机制,督促民办学校与教师依法签订合同,按时足额支付工资,保障其福利待遇和其他合法权益,并为教师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依法保障和落实民办学校教师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职称评定、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科研立项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权利。

    3.规范校外培训机构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深入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督查和治理工作,加大对违规办学和非法办学的打击力度,完善“黑白名单”制度。充分发挥民办教育联席会议、综合(联合)执法、网格化监管作用,推动民办教育规范提质发展。

    专栏9 民办教育规范发展工程

    稳步推进学校分类管理“一校一策”,加强已有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管理。每年开展对校外线上和线下培训机构专项督查和治理,完善“黑白名单”制度。

    六、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思想政治过硬、业务能力精湛、服务保障有力的教师队伍,全面提升教师在岗位上的幸福感、事业上的成就感、社会上的荣誉感。

    (一)深化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扎实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继续实施每年有重点、有主题的专题师德培训,创新师德教育的培训体系,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逐步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体系”,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教师。

    (二)强化师能培训提升

    以实践为导向创新教师继续教育与研训模式,健全各类教师长效培训机制。优化培训方式和载体,依托市域内优质学校建设教师培训基地,探索“互联网+教师培训”,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推动市内外名师资源、课程资源共培、共建、共享。改进培训内容,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强化实践性培训,提高教师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推行培训自主选学,实行“双线”培训学分管理,继续实施教师学历提升奖励政策。

    (三)优化教师队伍管理

    完善中小学教师准入和招聘制度。推进教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义务教育学校侧重选聘素质全面、业务见长的本科层次教师,为高中阶段教育学校重点选聘专业突出、底蕴深厚的研究生层次教师。加大学前教育公办教师和职业学校高技能人才招聘力度。发挥市场在师资配置中的作用,允许职业学校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建立学校教师和行业企业、科研机构高技术专门人才和研究人员的双向流动机制,打通人才流动通道,促进教育人才的优化配置。

    创新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管理工作。一方面加大事业编制挖潜力度,优先保障教育发展需要,另一方面统筹岗位管理,提高编制使用效益。强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有序推进教师管理“三权”统一改革。深入推进和完善教师编制“周转池”制度、职称岗位管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教师待遇和教师退出机制等各项改革工作,继续推行新招聘教师城乡相互试教和支教制度。不断优化城乡教师结构、比例和数量,切实做到“师随生走”,盘活、用好现有师资资源。

    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在职称评审时强化对教师业务能力和工作实绩的评价。完善符合中小学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实现职称与教师聘用衔接。继续加大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力度,将校长职级制改革延伸至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完善分级分类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逐步扩大中小学校职称评聘自主权,切实提高中小学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改革对学校与教师的评价体系和方式,结合本地实际,修订完善《天长市中小学教师绩效奖励分配意见》。认真执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逐步建立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

    (四)提高教师社会地位

    关心关爱广大基层教师,落实好工资、社保、医疗、继续教育等各项政策,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随当地公务员待遇调整的联动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完善教师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分配办法和内部分配办法,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和特殊教育教师等重点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倾斜,特殊教育教师享受基本工资30%津贴。落实农村教师工作补贴制度,在培训、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向乡村青年教师倾斜。

    专栏10 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建立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五位一体”师德师风评价机制,在教师聘用、职务(职称)评聘、年度考核和评先树优等工作中,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每年组织至少1期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培训活动,开展“师德先进个人”评选活动,每2年组织评选“天长市最美教师”和“最美教师提名”各10名。

    ◆优化师能培训工程。推动设立“现代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健全教研职能,实现培训、教研、电教、科研部门有机整合。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各学科专职教研员,形成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研队伍;强化教育教学关键能力,着重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切实提升教科研能力,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到2025年,每位中小学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的时间不低于360学时,新任教师的培训不少于120课时,同时鼓励教师赴海外研修访学。每年将“国培计划”的95%以上培训名额安排到农村中小学、幼儿园,争取5年内所有农村在岗教师再轮训1次。

    ◆名优校长教师培养工程。实施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全周期优秀教师选拔培养机制,新培育“天长市名教师”30名、特级教师10名、其他骨干教师100名,教师队伍骨干人才数量占比提高到20%以上。实施名校长培养工程,开展50位“天长市名校长”培养,通过理论研修、名校跟岗、挂职锻炼、实践考察和实绩考核,打造一支思想政治坚定、富有教育情怀、综合素质优良、治校本领较强、办学绩效突出的“领军”校长队伍。

    ◆统筹教师编制调剂和人才引育工程。推行公办幼儿园管理团队编制保障法机制,公办幼儿园专任教师实行“国标、县管、县考、团聘、园用”的用人模式,建立专任教师员额制制度。统筹教师编制调剂工作,持续做好农村超编学校富余学科教师分流工作。完善人才引育机制,支持省示范高中、职业学校深入高校自主公开招聘紧缺学科和专业课教师,引进高层次、紧缺学科教师不少于50名。到2025年,招聘补充新任教师不低于800名

    七、扩大教育合作交流开放

    立足天长自身,准确定位,积极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程,探索长三角教育资源共享与合作新机制。根据教育政策和发展设想扩大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创造条件与国(境)外优质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开展合作。

    (一)强化区域教育合作

    深入挖掘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内教育资源,通过引进优质办学项目,集聚优质教育资源,探索依托名校提升天长教育质量和水平的路径。深入推进与长三角地区校际、校地、区域之间的联合互动,促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干部交流、师资培训等领域与长三角深度对接,每年选派1名教师或管理人员赴长三角地区培训和挂职锻炼。全面提升办学品质,减少生源外流,吸引周边地区生源来天长就读。

    (二)扩大教育开放力度

    按照“政府引导、规范提升、搭建平台、完善政策”的方式,市内符合条件学校与国(境)内外学校建立教育教学交流关系,引进国内外优秀的办学模式和标准,丰富对外交流合作的形式和内容,积极探索在教育教学、招生考试、课程建设和教育科研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我市优质学校和优质企业共同走出去,共建一批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人文交流基地,形成重点推进、合作共赢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


    专栏11 教育开放工程

    ◆推进区域合作办学工程。开展与长三角地区优秀教育集团在师资培养、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合作,推动先进教育理念、模式复制融通,优质资源共建共享。鼓励不同类型校园与长三角同类学校的结对共建,开展与先进企业的合作,提升天长职业教育品质。到2025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牛湖校区、泛美航空大学城达到相应的办学规模;打造1所在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有影响的一流学校,融入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平台,共建基础教育校长及教师培训联动平台,推动天长教育多领域、深层次融入长三角教育发展体系。

    ◆开展名优教师海外研修工程。根据上级要求,开展名优教师骨干教师及管理人员出国(境)培训,培养一批具有较高国际素养、能适应教育需求变化与终身教育挑战的校长和教师。鼓励设立教师出国交流和研训专项经费,设计不同类型的短期和长期培训计划,满足不同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国(境)外学习交流和开展合作研究的需求。


    八、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转变政府教育管理方式,提高政府管理服务效能,完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推进天长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一)转变政府教育治理方式

    加快简政放权和政府职能转变,全面实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依法依规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各推动教育行政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由办教育向管教育、由管理向服务转变。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发挥统筹规划、依法监管、政策引导、行业准入、资金拨付、信息服务等方面作用,进行宏观管理。进一步做好教育事业统计工作,依法规范统计行为,保证统计数据客观真实,全面、准确反映学校教育事业状况,切实加强统计人员队伍自身建设,逐步实现学校统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建立政府与教育公共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契约关系,逐步形成监管有力、竞争有序、激励有效的教育公共服务机制,提高决策科学性和管理有效性。建立健全社会公众参与教育决策制度,提高公众参与教育决策的广度和深度。

    (二)完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贯彻落实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优化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方式,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全面推行校(园)长资格准任制度和任期目标考核制度。加快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建设,健全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规范民办学校董(理)事会成员结构、运行方式和决策程序,理顺董(理)事会与学校行政关系,确保校长依法行使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权,逐步推进监事制度。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健全校务公开制度,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引导社会和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

    (三)健全多方协同育人机制

    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沟通指导,着力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形成良好家风家训、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推动中小学、幼儿园普遍建立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做到有制度、有计划、有师资、有活动、有评估。健全多方协同育人共同体,围绕发挥家长委员会协同共治、合作育人的积极作用,完善家长委员会职能,加快健全配证上岗、工作例会、评价激励等运行机制,促进家长委员会依法、规范、有序、有效地开展工作。立足于坚持和完善校长负责制,加快建立由学校负责人、师生及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等参加的校务委员会等组织,承担决策咨询、参议和监督职能,对涉及学校改革发展及学生、家长、社区利益的重要事项决策提出意见建议。鼓励学校探索建立家长志愿者队伍,健全配套管理制度,引导具有相关专业资质及特长的家长担任专家顾问、家长委员会成员及校外辅导员等,促进学校拓宽教育资源,强化育人合力。

    (四)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全面落实国家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构建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完善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加大新技术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积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调整完善学校办学绩效评价导向,改革创新教师评价机制,推动学生评价向以“五育并举”为核心的多元化、科学化、素养化评价优化。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教育评价,充分发挥专业评估机构的作用,提高教育评价的专业水平和公信力。

    九、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进一步完善教育工委和行政班子议事规范和实施细则,深化中小学领导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学校党组织、行政班子在学校议事决策、执行、监督等各环节的权责、具体内容和工作方式,确保学校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深入推进学校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持续加大民办学校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覆盖”力度,落实民办学校党建摸排、组织建设和引领服务“三同步”,推动学校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为天长教育新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强化投入保障

    保障教育投入稳步增长。落实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建立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依法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

    (三)强化法治保障

    深入推进全市教育系统重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建设,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重大教育决策法定程序。全面增强教育部门依法行政能力,配齐配强教育执法力量,建立健全执法体制机制,创新监管方式。突出法治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中的重要抓手作用,着力突出宪法教育的核心地位,着力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学校主阵地作用,着力抓好教育系统干部和教师的法治教育,全面开展“八五”普法规划。持续推进平安校园创建。践行依法治教理念,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调整、规范和解决教育领域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有效化解矛盾,积极维护稳定,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四)强化督导保障

    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委员会作用,建立统一协调、分工负责、齐抓共管教育督导工作的机制。加强对部门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评价,进一步完善对相关职能部门和镇(街道)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体系,定期开展评价工作。定期组织督导评估和审计调查督查,开展重点工作督查绩效评价,健全规划实施的年度监测、中期检查和五年评估制度,完善考核监督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强化教育督导问责机制,落实教育督导保障机制。组织开展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开展第三方评估,将评估、监测情况和社会对规划执行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作为规划调整的重要依据,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政策发布单位:天长市教育体育局  天长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政策咨询部门:天长市教育体育局发展规划科

    咨询电话:0550-7331915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